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免费注册
x
吴林星,1954年十月生於武漢,祖籍湖北松滋。歷任中流印社第二、三届副社長,現爲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流印社功勛、湖北省書法家協會篆刻專業委員會委員。早年專攻水晶、牛角、金屬、象牙等硬材篆刻。有“吴宋版”的雅號。
序
羅丹青/文
艺始乎入,终乎出,刀墨出入之间,履道而行,方登高远。商周秦汉,印章绝妙,可谓源丰体博。其后绵弱,延至元明,清末始开立新派,而今新人迭出,名流纷呈。所谓『印从书出』,刀石之间见笔见墨互发,刀下见笔,笔下写意,意中有我,郁郁文气横空而出,刀刀生发见畅酣之情,抑当今金石印篆之恢宏气也。
汉上高风,地灵人杰。中流印社立意高远,倡导学术,曾刊《中流学术十家》,开一时风气;继推精英,再立『中流篆刻十家』,树印坛风流。中流篆刻十家之印,别有十象:昌少军雄厚苍莽,气象瑰丽;桂建民酣畅不拘,意趣隽永;吴林星古穆虚和,静中生妙;叶青峰朱白互映,传神入妙;程迟生工写无间,洗练简和;李平雅静无碍,清虚冲淡;魏傑精工匠心,劲健存雄;张钧清奇可人,神含古异;魏晓伟一任自然,天机自得;韩勇谨严雅逸,气息醇和。
盖印皆如其人也,方寸之作,必象其心,必绘其德。玉石虽小,而天地之万象毕现矣。中流十家犹如十指,一人一面,参伍错综,相携而行,道出自然,故立中流一派也。汉风楚韵,自中流印社出。远追秦汉,近法明清,规集众长,克绍前贤,法古出新,各臻其妙。久慕西泠八家之高德,今有中流十家之再起。若诸君续进,融通古今,博采众长,争分惜秒,不遗余力,汇万千于腕底,聚神功于游刃,直追皖浙,旌扬楚汉,则指日可待矣。
余喜见中流印社之成长茁壮,亦与中流篆刻十家相识有年。金石有道,源远流长,此十家皆能入于秦汉,出得吉金,所系者然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此十家所以为学不孤,免坠散儒,所立者然也,此十家独能累世经年,所结于一,所渐者然也。
噫!盖结社由此而立乎?当以此而传也!
是为序!
古拙樸厚,蹊徑別開
——記篆刻家吳林星 劉翼如/文 林星兄的篆刻藝術個性鮮明,樸實古拙,在當今印壇獨樹一幟。
林星兄年青時在刻字社工作,受過極其嚴格地專業訓練,與齊白石早年做雕花匠的經歷頗有相似。林星兄介紹,那個時候刻字社的老師傅不僅個個技藝精湛,而且竟業的精神也值得人欽佩。正是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老師傅的言傳身教,使其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
林星兄在刻字社從學徒做起,各種材質的章料都刻,包括銅、鉛、玉、水晶、象牙、牛角、木、塑膠、橡皮等,直至單獨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有時一天刻十幾方牙角料的章子,刻鉛質的字模,四刀對角,恰到好處地將邊料崩起、剔除,甚至在工作之餘為朋友刻過幾副麻將,這段在刻字社磨煉的人生經歷為後來從事篆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上世紀八十年代,林星兄開始癡迷于篆刻藝術。白天在刻字社工作,晚上下班回來,躲進閣樓,不論酷暑嚴寒刻苦學習,查閱《說文解字》、《古籀彙編》、印譜、印典、印論,讀碑臨帖,對鄭文公碑、好大王碑、北魏墓誌、岡山摩崖均有涉獵,大量摹刻古代的印作,包括古璽、銅印、封泥等,並對浙派諸家、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以及活躍在當今印壇的名家、名作都作了專門系統的研究,從此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在古風、時尚風盛行的當代印壇,林星兄博觀約取、攝精用宏,保持真我,以大美的理念,將秦璽、漢印、泉布鏡銘、磚陶文字、碑碣等融入有自己審美元素的宋版,形成古拙樸厚,既古且新的印風,於是終有所成,其篆刻藝術獲得廣泛的讚譽和肯定。
四方臨古印作一併入選湖北省第一屆臨印展,並獲金獎。
作品《吾作明鏡》入選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
作品《天秋月又滿》《複歸於樸》入選全國第二屆書法新人新作展。
作品《南無阿彌》《獨上高樓》《無魚》入選全國第四屆篆刻藝術展。
作品《石頭記者》入選西泠印社首屆國際篆刻書法展。
二〇〇八年,我把林星兄的印譜拿給恩師中國寫意花鳥畫大師湯文選先生觀賞。湯先生認真細緻地逐一品評,不時點頭稱許。認為格調古樸大氣,刀法老到。諸如笛弄晚風、無魚、素琴橫月、通禪、石頭記者、纜日、肝膽相照、琴心等,指著琴心、纜日說:“有意思,見匠心。”當看到上善若浮水印,更是讚賞有加,說:“印面構圖完整,無懈可擊,刻這個印的人有思想、有追求。”
我和林星兄因印結緣一見如故,通過十幾年的接觸交往,於是對其人品其藝術的瞭解也就更多。每次和林星兄見面都相談甚歡,平時耳熟能詳的語言從林星兄口中娓娓道來,卻有新的含義,使人瞬間仿佛感悟到什麼,而且彼此在很多藝術見解、觀點上暗合,若釋家謂:以心印心。
看林星兄奏刀刻石,運斤如風,沖切披削,游刃從容,總讓人有躍躍欲試的衝動。疏桐流響,謹綴數句聊寄我情。
宋版磚陶道格窮,
熔秦鑄漢存天工。
金石砥礪真吾在,
蹊徑别開又一宗。 |